华灯,又名中华灯,这一词最早出现在《楚辞》中,意为装饰华美、光彩灿烂的灯。这款拥有着中华历史文化特色外观的灯具,承载着华夏人深厚的国家与民族情感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,中华灯在不同历史时期,呈现着不同的外观形态,成为中国照明发展史上不朽的经典。
第一代中华灯:重装饰,轻功能 新中国成立之初,在周总理钦点下,中华灯用以装点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等重要节点,因其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,且造型华美大方,能够很好地体现国家形象,其迅速在全国各地主干道、核心街道、中心广场、政府机关、商业街等户外场所普及。这一时期,是现代中华灯“第一代”的成长期。
建国之初街道上的第一代中华灯
这一时期,中华灯的主要功能来自其外观的装饰性,用户更多地关注这款产品的外观设计,而极少关注其功能性照明的作用,毕竟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,中华灯虽然在市政领域有了一定的推广,但需求量相比现在的市场经济时代,不可同日而语,用户自然极少关注其照明功能上的优劣点。 第二代中华灯:功能性提升,但应用缺点颇多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,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,民众物质、文化生活的提高,全国各地市政部门需要在城市的地标性场所、道路大量安装中华灯,来体现新时代的发展气息。为了适应新时代户外照明的用光需求,这一时期的中华灯生产厂家开始通过外挂泛光灯、路灯头等方式增加其照度。通过这种外挂光源的方式,中华灯成功迈进了技术升级的“第二代”。
第二代中华灯
第二代中华灯虽有明显的功能性提升,但其缺点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显现:其一,泛光灯、大功率路灯头等传统光源带来的高能耗,给各地市政部门在管理资金上带来不少的负担;其二,虽然其光照面积大,但其传统光源没有一个合理的配光方案,导致光能利用率差、光效低等问题突显,不能给城市居民营造一个合理、合适的光环境;其三,由于传统光源散热、防水、防恶劣天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,导致其故障频繁,也给其维护带来很大的难度。
高耗能、配光不合理、故障频繁是第二代中华灯的“通病”
正是这些应用难题的存在,至世纪之交时,各地市政部门开始对其顾虑重重,很多地方政府在新工程选用灯型时,一度将其排除在选择之外,那时照明业界内废止中华灯的呼声同样一度高涨。 第三代中华灯:节能效益高,应用问题犹存 2010年代之初,随着节能照明理念的推广,LED光源取代了白炽灯、泛光灯等传统光源,在全球照明界掀起了一场光源替换潮。中华灯作为曾经的高耗能灯具,也在这股热潮中悄然进化到“第三代”,照明业界将其称之为——LED中华灯。
顺应节能光源替换潮而诞生的LED中华灯
LED中华灯在光源结构上以LED路灯模组作为主照明光源,与9—13火装饰光源想配合,很好地解决了以往传统光源中华灯能耗高和低照度问题,但多火光源的维护及装饰光源的能耗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,市政管养部门的工作难题依旧存在。在与其一脉相承的LED路灯通过EMC模式在城市道路大面积推广之时,LED中华灯却显得默默无闻。 第四代中华灯:一键解决应用难题,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进入2010年代中期,当文旅产业成为国内城市夜经济发展的一股热潮之时,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类灯具得到了多地市政部门的关注,其中中华灯就成为了这些“宠儿”中的一员。对此,以珠海金晟照明为代表的国内中华灯生产厂商开始在其LED光源节能的基础上,将这款富含华夏历史情结的灯具升级到第四代的技术层面上。 |